首页 > 行业

赚了钱的维他奶,还会“凉”吗?|资讯

来源:顶端新闻 2023-06-28 08:14:34

维他奶国际终于回血了。


(资料图)

6月20日,维他奶国际发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2/2023财年业绩,期内收入同比减少2%至63.4亿港元,撇除汇率影响后约增长2%;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4572.1万港元,上一财年亏损近1.6亿港元。

增长的背后因素是什么?

成功扭亏

维他奶表示,尽管原材料价格及公用开支成本高企,维他奶仍录得经营溢利1.04亿元,而去年则录得亏损港币2.13亿元。公司成功扭亏,并实现逆势增长,主要在于3个方面:有效成本控制及中国内地业务的推广、中国香港地区业务获得的政府补贴有所增加、采取定价措施缓解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压力。

从成本控制来看,维他奶总经营费用减少11%至港币30.22亿元。具体来看,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费用减少9%至港币20.24亿元;行政费用减少4%至6.72亿元;其他经营费用主要包括其他支援职务得员工成本、中国内地得其他税项费用以及关联方收取得管理费,减少34%至港币3.26亿元。

从中国内地业务方面,报告期内维他中国内地业务已逐步稳定,经营溢利有所增长,收入港币35.9亿元,经营溢价达港币4600万元,同时纳食注意到,目前中国内地一直是维他的主要市场,占总业务的55%。

另外,报告期内维他奶获得6500万港元,去年同期获得2000万港元。同时为了缓解原材料带来的成本压力,维他奶在报告期内实行涨价策略,比如去年10月,维他于内地加价,今年4月在香港和澳洲皆有加价。

内地市场受重创、产品多次上“黑榜”

公开资料显示,维他奶由罗桂祥于1940年在香港创立,1994年3月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,自2000年以来,维他奶国际的业绩整体呈现稳步增长之势,直到2021/2022财年出现了经营亏损。

据了解,去年7月维他奶国际员工发表了不当言论,加之公司对该事件处理不当,从而引发公众强烈不满。

当时,很多内地消费者自觉抵制购买旗下产品,多家商超和电商平台也一度将维他奶产品进行下架处理,从而导致了维他奶国际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受到很大冲击,以至于不得不直面20年来首次亏损的残酷事实。

在经历了去年舆情危机之后,维他奶国际便开始倾尽全力拯救内地市场。虽然刚刚走出了亏损的“阴霾”,但也让维他奶国际彻底看请了一个事实——中国内地是维他奶最重要的市场,内地人还喝不喝维他奶,关乎这家企业的命运。

除了舆论危机带来的影响,近年来,维他奶已经成为“黑榜常客”。今年上半年,海关总署发布了2022年4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信息,共339批次进口食品被拒入境,包括13批次维他奶旗下饮料。被拒入境原因包括“未按要求提供证书或合格证明材料”“标签不合格”“包装不合格”等。

事实上,自2021年以来,维他奶旗下饮料已经出现多次抽检不合格,从而被拒入境的情况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维他奶的品牌形象,并重创了维他奶在内地的市场。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信息,2021年1月、3月、4月、5月、11月、12月都有维他奶旗下饮料被拒绝入境的情况发生。这对于维他奶国际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
维他奶经营问题还不止于此。中国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此前指出,维他奶的销售很不畅,在中国南方市场基本饱和,没有增长空间,在北方市场渗透率也不高,而且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并不少见。

行业增长快速,分羹者“来着不善”

即饮豆奶产品的护城河并不高,维他奶国际赢在起跑快。

约2015年之前,维他奶在内地横行一方,还没有多大的市场压力。在这之后,随着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,以及植物基蛋白奶的市场需求增长,竞争对手们逐渐觉醒,开始陆续加码即饮豆奶产品。

豆本豆、诚实豆、植选等即饮产品陆续面世,当年被维他奶逼到墙角的维维股份,也推出了即饮豆奶产品。

伊利、蒙牛及农夫山泉等食品饮料巨头,携渠道和资金优势,快速实现对这一品类的占位。

即饮豆奶属于植物基蛋白奶细分领域,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的痛点,逐渐成为市场热宠。据前瞻研究院报告,未来几年我国植物奶行业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20%以上,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千亿。

品牌众多,同质化严重,维他奶国际遭遇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。尽管公司推出了各种口味、各种包装的豆奶产品,还将港式柠檬茶、菊花茶等引入内地市场,借以巩固自身市场地位。不过,多品类产品协同作战,没能翻起太大浪花。

未来维他国际能否突破市场竞争重回巅峰,纳食将持续关注。

上一篇

鹏扬淳享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暂停接受个人投资者申购、转换转入、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公告

下一篇

最后一页

为你推荐

最新热文